王朝代表着秩序,哪怕是再不公的秩序,也远远好过没有秩序。
没有秩序时,异族的屠刀便是王法。而如今有了条格,无论它有多少不公道,它代替了屠刀成了王法。
个中差别,也只有北地人能懂。
当皇榜至燕京散出,诏告天下,无数世绅哭得泣不成声。
他们还有更多的希望。
想改国号,不急,等平定了漠北的叛乱,将会改一个国号。
想要更像一个汉家王朝,不急,皇嫡长子已封燕王
这对于消息灵通的人而言,更是让他们喜悦非常。
皇长子真金,自幼受教于姚枢,日以三纲五常、先哲格言熏陶德行;之后,窦默接任师职,以孝经启蒙;刘秉忠之弟子王恂为伴读,讲历代治乱之理
便仅说这国号、以及崇尚汉学的储君,便给了北人对这个初生的帝国其后十余年、数十年的期待。
只要等陛下击败叛贼阿里不哥。
对于他们而言,可以预见的是——
唐乱之后,终于要再出一个天下一统的盛世王朝
“这只是对于你们而言。”
“李节帅可知史?五胡乱华以后,天下何以还有汉制?何以还有隋唐一统之盛世?”贾厚抬手向北面一指,掷地有声。
这日是元宵节,贾厚又重新抵达汉中,来与李瑕商议刘、李两家联姻之事。
但进了府帅大堂,生辰八字还没交换,贾厚先提及的是天下民心。
此时一句话问出,他根本不等李瑕回答,再开口已是滔滔不绝。
“五胡十六国,诸夏纷乱,人皆相食、白骨遍野,所谓‘千里无烟爨之气,华夏无冠带之人’!何人重振华夏衣冠?非晋室,亦非王、谢之辈风流人物。
先有前秦文昭皇帝苻坚,承石氏之乱,至是户民殷富,四方略定,废除胡汉分治,革治汉化,故而五胡虽云扰,而北方儒统未绝!
后有北魏孝文皇帝元宏,帝以神武纂业,克清祸乱,德济生民,迁都城、解辫发、袭冕旒、褪毡裘、披龙衮!衣冠号令,华夏同风!
北魏虽裂,先有西魏故而有北周,北周之后方有隋唐!
我且问李节帅一句,若苻坚、元宏非华夏之君,隋唐之法理正统又在何处?
当今陛下,文才武略,远胜于秦文昭皇帝、魏孝文皇帝。盛世之兴,指日可待。
陛下去夷即华,欲定天下之乱,而后,修礼乐、兴制度而文之,如何不是华夏正统之君?!”
话到这里,贾厚心神激荡,满脸动容。
李瑕犹坐在那,神情平静,随口应了一句。
“那你也叫忽必烈解辫发、褪毡裘、披龙衮、易姓名,彻彻底底当个华夏之君。”
“会的!”贾厚昂首应道。
“会吗?”李瑕又问。
贾厚袖子重重一摔,语气铿锵有力,道:“只等平定阿里不哥之叛,陛下便改国号、迁国都、披龙衮、立太子”
“你想得美。”李瑕打断道:“我告诉你,忽必烈不会。”
“阁下不知史,妄自揣度吾陛下恢宏气度!”
“我知刘黑马祖上是契丹人,贾先生呢?”
李瑕问过之后,复又再问道:“先生是汉人?”
“范阳贾氏!”
“好,你我平心而谈几句,谈谈我为何说忽必烈不会披龙衮、易姓名。”
李瑕微有些无奈,缓缓道:“因为他们不再敬畏我们了。”
贾厚一愣。
“前秦、北魏,还有前赵,或许还有辽国,这些胡人对我们有敬畏,他们崇尚汉家文化。五胡十六国、五代十国,他们都知道我们有秦、汉、唐这般的强盛的大王朝。万邦来朝,谁不心向往之?
然而啊自宋代以降,他们已经不再尊敬我们了。”
话到这里,李瑕苦笑了一下,喃喃道:“还尊敬我们什么呢?丧土求和?
姚枢说的不错,赵氏自弃中原之地、自毁正统之名、自灭中兴之将
北人归北、南人归南,遗祸百年,流毒无穷。
我们今日之艰难,从来不仅仅是因为蒙古太强大,匈奴不强否?突厥不强否?
我才从临安回来不久,临安风貌暖风熏得游人醉。弱主当朝、党争不绝。便是连我也看不起,又何谈你们?更何谈蒙古人?
我也希望忽必烈能像苻坚、元宏。可回首这三百年,懦主庸臣,我们抬得起头吗?他的祖先打下了如此广阔的疆域,他以黄金家族的血脉为骄傲,能看得起我们?我理解他,真的理解,换作我是蒙古人,我也不会像宋代以前那样敬畏汉制。我知道,忽必烈肯做到这一步,他妥协了很多,很难得。而你们,非常不容易,但”
这个“但”字出口,李瑕抬高了音量。
“但汉统不该是像你们这般恢复的,委曲求全、苦苦哀求地去恢复!
你们想过没有,低下去的头抬起来了吗?!
要想人家瞧得起我们,我们不能求着人家,等被打败之后,哭哭啼啼地求着他们高看我们一眼。
当我们无能、软弱,只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,这希望就永远是空中楼阁、梦幻泡影!
我承认忽必烈是法理正统上的中华之君,我一直都承认。
我也感激你们,是你们的努力使法理衣冠文化血脉,可以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传承下来,甚至可以说,我钦佩你们因为若没有你们,也不会有我。
但不够。
还不够。
我们先得打败它,不仅是忽必烈,也不仅是蒙古国,我们的敌人是我们自己。
三百年失地之耻辱、三百年败北之耻辱、三百年的民生潦倒之耻辱
我们要打败的,从来都是这些耻辱!
终结这些耻辱,然后,重振汉家雄风。
如此,我们才能用发自心底的骄傲来高喊一句,‘这彻彻底底是我们的大一统的盛世王朝’!”
------题外话------
为盟主“暗血小黑麦”加更,感激盟主的大额打赏这两天还有两个盟主的加更章节,将会一天一章按顺序加更另外多说一句吧,我写这本书,主要想写的就是我印象中的宋元时期人物风貌,而不是写一堆放到任何朝代都一样的内容,攀科技会攀,因为我很尊重科技对人类的造福,但恰是如此,我要写的至少是在我认为中合理。希望大家不要就此争执,主旨毕竟还是宋元时期人物风貌。另外,书中任何的人物看法不代表作者看法,哪怕是主角,我也只能跟据史料想像他们的处境,写的是“处境”。望理解求支持,感激大家